发表在《供应链管理》2020年第8期
1.前言
因2019-2020之交的新冠肺炎所导致的人类社会行为的限制,在短短的2个月就引起了明显环境变化 - 天变蓝了、鸟语清晰可闻了、地壳运动减缓了;但在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面临经营中断。如果说,绿水青山是地球所固有的,那么显然可见,直到今天,人类仍是自然环境的寄生者、干扰者。事实上,人类至今都是地球资源的消耗者。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55)曾提出人类发展的三阶段理论:狩猎/原始状态(hunting/savagery)、野蛮/放牧(barbarian/herdsman)、和文明。史前的人类与动物无异。在进化中,人类逐步开始群居以应对恶劣的外部环境。此时的人类过着游牧生活,依赖狩猎和采集维生。如果说,当人类祖先开始掌握用火技术时,自然环境(大气成分、动植物群落)就已经被人类所干扰,那么到大约12000年前,人类开始掌握系统动物饲养、植物种植的技能时,不但人类发展史,而且地球生命史也开始了转折。不过,剩余经济的产生使得人类永久定居地成为需要和可能。
[1]人类有能力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更深入的索取;同时,也有能力在自身内部进行资源争夺。在人类之间索取方面,以20世纪数百次战争为例,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与其战争胜利有明显正向关系。一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往往也是其经济力量的强大,文化、教育、政治体制反而不是主要原因。[2]在人类对自然索取方面:到上世纪末,人类足迹已经遍布全球各大洲,超过85%的地球土地面临人类的直接影响。人类建造水坝所储存的水是河流中自由流动水的近6倍。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4年的报告,由于人类的影响,野生动物实际灭绝率可能是其自然灭绝率的1024倍。[3]同时,自然灾难的频率也在加快。[4]虽然说,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应对自然的限制而不得不做出一些行为上的变更和约束,但人类是地球自然资源的消耗者和破坏者,却从来没有改变过。
自工业革命后,人类在享受着工业化技术所带来的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也逐渐被环境的恶化所警惕、对社会不平等开始关注。特别是近60年来,各国对可持续性理念越来越重视。然而这一概念又被泛化和滥用,几乎各个行业都在宣称可持续性 - 从制造业的可持续产品到金融的可持续绩效。各种术语,如全生命周期评估、碳排放、供应链流程管理,等常见于新闻。
而在中国,限于一定的原因,很多企业对可持续性理论既不熟悉,也缺乏关注。绿色和平等众多推动可持续性事业的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影响力几乎不存在。如同麻省理工学院讲席教授谢费博士所说,[5]“在中国经济奇迹的另一面,伴随的是严峻的环境破坏”。但更为重要的是,“国民接受了在生活水准改善和环境恶化之间的权衡。事实上,3.5亿的中国人用脚投票,选择了高质量的生活(车子、房子、教育等),而放弃了更好的环境。”
本文通过对可持续性概念的解释以及对其发展历史的系统回顾,展示了可持续性对人类的重要性。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阐述了可持续性的基本概念,并对其历史进行了回顾。第三部分主要涉及可持续性在上世纪60年代之后的变化并总结。
2.可持续性的概念与历史
可持续性该如何理解?这个貌似空洞的概念并不虚无。可持续性是指一个系统持续存在的能力。简单来看,由于地球资源在任一时段都是有限的,当人类从自然环境中所索取的资源多于补偿回去的资源时,就会导致失去的森林、枯竭的水源;这种掠夺式发展方式显然不可持续,并对人类自身的生存最终造成影响。[6]幸运的是,地球上的很多资源可以再生,因此人类完全可能与自然环境共存,即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类的存在是可以持续的。从此概念可延伸一系列可持续理念。比如,可持续农业意味着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妥善管理[7]而保持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同时为农户带来更高的生产率和利润;而与此相对的行为是依赖大量的化学农药在对土壤、空气、水源破坏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可持续金融则是指考虑到环境、社会与治理要求对风险-收益资产投资组合所带来的短期或长期影响,在投资与业务决策过程中,将这些因素融入以便在业务和社会两方面取得更为持久的经济效益。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未来人类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能力没有被损害的条件下,满足人类当前需要的发展状态。[8]此定义通过今天与未来人类之间的平等关系,强调了发展的界限。这种将后代的发展需求联系到当期的行为准则并作为可持续性的指南, 实际上,延续了古人的思想。印第安人古老的哲学就有第七代原则:大约在公元1142年到1500年间,北美地区易洛魁五国联盟在其联盟大法律中就要求,易洛魁人的领袖应具备考虑到子孙后代福利的素质。[9]著名的生态公司 - 七世代的名称就取自于易洛魁五国联盟大法律。
鉴于以上的综合,可持续性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包括了对生态、经济、社会的结合(图1)。简单来说,人是生态的一部分,生态又对人施以影响。可持续性必须可以支持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活力及公平(图1),以保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长期性,以及人类发展与自身未来的连续性。只有满足这些条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与人类自身的发展保持和谐、长久一致。同时,可持续性又可与具体产品、机构、行为进行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
图1. 结合三个E的可持续性
2.1. 生态环境
如果说人类的祖先 - 直立人在100万年前使用火来烘烤食物、获取能量、保护自己时就已经在改变自然环境的结构,[10]那么这种对环境的影响还微不足道(这不包括由于用火不慎而引起的大范围的森林破坏);随后的农耕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虽然是靠天吃饭,但通过伐林获地,以及过度放牧对自然环境已经开始产生了明显影响。公元前2世纪,今天意大利所处区域还被郁郁葱葱的森林所覆盖;到公元前60年,因人类的毁林行为,森林已经缩减到高山区域。[11]不过,古罗马帝国在扩展中也出现了相应保护环境的法规。比如,承租人被明确禁止剥树皮和焚烧森林。不过当时有限的有利环境的法规还是以保护个人资产为出发点,对环境保护的效果只是间接结果。
在中国,有记录的环保历史更加久远。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大禹治水。公元前800年左右的西周《伐崇令》、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完成的《吕氏春秋》、公元前221年-前207年秦朝的《大秦律》都有对禁止伐木、季节性捕鱼的描写。西汉刘安(公元前179 年-前122年)所编写《淮南子》也提出“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煤作为地球表面蕴藏最为丰富也最容易利用的热量来源,对人类早期的发展至关重要。最早发现的用煤遗址是在今天的中国新疆伊犁地区,使用时间大约是3490年前。[12]公元2世纪,在今天的英格兰地区已有煤炭的开采。13世纪,英格兰已经有煤炭交易,并随着工匠对煤的运用而普及。由于当时的煤主要从泰恩河畔纽卡斯尔采集的低等级海煤,含有大量硫,污染严重,导致1306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禁止工匠在伦敦使用。到16世纪中叶,煤炭已经开始走入伦敦大部分家庭。16世纪后期及17世纪,苏格兰和英格兰都已经出现了复杂的煤炭探寻和开采技术。
以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nicus, 1473年-1543年)的《天体运行论》的发表为标志的科学革命为人类带来了科学思想的萌芽。最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所提出的,并统治了人类1800多年认知的地球宇宙中心论被取代。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出现突破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1660年,英国成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科学机构 – 伦敦皇家学会。巴黎法国科学院于1666年成立。在此时期,欧洲迸发出环境保护意识的萌芽。其中,有两位在可持续性方面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一位是约翰·伊夫林(John Evelyn, 1620年-1706年)。他是伦敦皇家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最早指出毁林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案者。1661年他在给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的信中指出了伦敦空气和烟雾问题,并提出改善伦敦空气的补救措施,这包括在伦敦禁止有污染的交易,种植人工树林。1664年,他出版了《 林木话语》,描述了重植森林的方法,包括移栽、修剪等具体技术。他特别号召贵族们植树造林,并指出,每一代人都有为子孙负责的责任。[13]于此同时的法国,路易十四国王的财政部长 ,尚巴蒂斯特·科尔伯特 ( Jean-Baptiste Colbert, 1619年-1683年)在1669年对法国林业管理法令进行了编纂,形成了后续欧洲各国政府所模仿的林业合理化管理模式。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伊夫林还是科尔伯特,他们的最终出发点仍不是基于自然环境本身的需要,而是对林业资产拥有者(包括政府)的保护。如,伊夫林的《 林木话语》研究起始于1662年。当时英国皇家海军因为争夺海上霸权,担心国内林地大幅减少而导致他们建立木质战舰的计划受阻。科尔伯特政策的效果则实际上导致农户与政府之间更为暴力的冲突和毁林的加速。
可持续性这一概念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被动的过程,是基于自然环境已经被严重影响以致于人类不得不产生顾虑之际。在当代,可持续性的最初概念是由德国人,汉斯·卡尔·冯卡洛维兹(Hans Carl von Carlowitz,1645年-1714年)于1713年明确提出。汉斯是一位政府矿业行政管理者,在他游历法国、英国的过程中,受到科尔伯特和伊夫林的影响,同时又观察到德国萨克森地区(Saxony)由于矿业及冶炼的发展而导致大量森林被采伐的现象,以及毁林随着河道的开通而进入森林腹地的事实。面对这一现实所带来的环境危机,他在著作《野生树苗培养说明》中提出了可持续性产出的林业概念, 即砍伐的树木量不应超过通过有计划的再造所恢复的树木量。[14] 汉斯后来被誉为可持续性产出林业之父。到18世纪中后叶,可持续性产出的林业思想被逐步接受。
人类可持续性的概念起步于林业并非随机。事实上,人类在发展中对能源需求的急速增加,意味着在未能掌握大规模获取其他能源技术之前,人类必须依赖伐林才能获得充分的燃料资源。在缺乏可持续性概念前,毁林也是必然结果。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就在《卖炭翁》中有对制碳的描述。
在欧洲,科学革命所带来的、以及随后而至的工业革命为人类与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动力的依赖,特别是对煤这一燃料的大规模运用造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硫、氧化亚氮、和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15] 1736年伦敦安装了5000盏煤气灯,商业运营从此可以延长至夜晚。灯的发明永远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规律;人们在城市里也逐渐再看不到银河系。天文学家所称的光污染成为常态。如果说人类系统饲养动物、种植植物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那么起步于18世纪中叶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则是人类发展史的另一个转折点,它使得人类摆脱手工生产方式走向机械生产方式。
詹妮机械纺纱机(1764年发明)、蒸汽动力(1769年)等技术极大地增强了人类的生产能力,改善了人类生活质量,但也带来了不可低估的环境破坏。比如,当时蓬勃发展的纺织工业对碱用量产生大量需求。1791年,法国化学家尼古拉斯·勒布朗(Nicolas Leblanc, 1742年-1806年)发明了利用盐制造纯碱的方法。[16]该技术的污染性巨大。数据显示,一家碱厂分解约25万吨盐将释放约11.5万吨的酸性气体。186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为期5年的《碱法》。[17] [18]1864年,英国政府设立了碱检查局,开始对碱厂释放的气体进行监控。这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基于环境保护而对人类行为进行约束的立法。
虽然,19世纪还没有出现清晰的、整体性的生态概念和可持续性理论,但环境保护运动已经开始萌发。1898年碳烟消减社团(CSAS)在英国成立,成为最早的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在CSAS的积极推动下,英国于1926年通过《烟消减法》。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第一部近代环境保护法也诞生在英国。人类发展与对环境影响之间的相互关联显而易见。
在近代亚洲,英属印度最早出现了针对森林的环境保护措施。1855年,印度总督达尔豪西伯爵(Earl of Dalhousie)所管理的政府推出大范围森林保护项目,并在1860年对自古以来的农业轮耕做法(shifting cultivation)进行了禁止。[19] [20] 隔着大洋另一侧的美国,随着工业革命以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环境恶化加速。当时的辛辛那提是美国工业化程度最高以及人口密度(30万)最大的城市之一。煤炭大范围使用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促使市政府在1881年通过立法,要求对锅炉采用烟雾防范措施。但由于没有专职人员执法,该法律实际上并没有达到任何结果(一直到1903年才因为开始严格执法,当地环境得到改善)。[21] 与此同时,伐林带来的后果也开始被体现。在当时,木材行业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行业。[22]1891年,国会通过《森林自然保护区法》;1892年,塞拉俱乐部( Sierra Club)在旧金山成立,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组织之一;1897年,国会通过《森林管理法》。
尽管环境已经恶化并引起关注,但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没有停止。在美国,大量的人口在联邦政府政策支持下(如,林肯总统签署的《1862年宅基地法》、格兰特总统签署的《1873年木材培植法》、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签署的《1904年Kinkaid法》和1909年的《扩展宅基地法》,等),涌入中西部地区。此后,由于过度的深耕,以及农业机械化在平原上快速、广泛的推广,原来的平原生态被大规模侵蚀,引发了上世纪30年代灾难性的沙尘暴。近400万美国人口因此被迫放弃农场,离开家园(这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迁移之一)。
1933年上台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为拯救美国经济而推出的新政举措中包含了重要的生态举措,如1933年的公民资源保护团、1935年大草原州林业计划、《1935年土壤保护法》,等,在此期间通过这些举措种植了超过220万颗树,建立了长达近3万公里的防风带,使得沙尘暴得到基本杜绝。
这一教训反映了当人类善待环境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但该经历并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环境保护意识。城镇化进程仍然在蔓延、工业化依然在推进,人们享受着冒烟烟囱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之时,依旧尚未想象到其带来的可怕灾难。二战的爆发更是带来了工业的快速扩张,洛杉矶地区成为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同时汽车的使用也飞速增长。1943年7月26日,美国洛杉矶爆发了严重雾霾,以致于当地居民认为是日本对美国采取了毒气攻击。[23] 在此之后,洛杉矶开始加强空气质量控制。1947年10月,洛杉矶郡成为美国第一个设置空气污染控制的地区。而在国家层面,1948年,国会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针对水污染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
到20世纪中期,越来越多的现象证明人类在享受物质利益的同时,也面临环境退化的损失。政府立法工作才开始增强。美国国会于1955年通过《空气污染控制法》,在全国范围内对空气问题进行监管。英国于1956年通过《清洁空气法》。在日本于1967年通过《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法》。
2.2.经济活力
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促发了人类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是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学应该与可持续性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从社会进程来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实际上,近代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学理论的影响。
虽然早在公元前2000年,幼发拉底河谷的苏美尔人就已经理解了劳动力的投入与谷物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元前8世纪,希腊诗人赫西奥德(Hesiod)在其诗中表达了稀缺是人类为什么必须有效配置可获得资源的原因,[24]但直到18世纪,经济学才成为一门体系化的独立学科。
随着西罗马帝国在476年的终结,欧洲进入中世纪时代。一直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终结,宗教对社会及思想进行了严格控制。在以自然经济形态存在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经济发展落后,贫富差距极大,社会极度不平等。13世纪,文艺复兴萌芽开始在意大利出现。意大利出现脱离封建制度的迹象,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开始发展,商人和商业逐步成为社会基础。[25]
封建割据的君主制度最终被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度所取代。在此制度下,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法国路易十四著名的宣言“我就是国家!”可能是对此制度的最好表现。得益于航海技术和会计技术[26]的发展,国际贸易急速增加。顺应对外扩张的需求,在经济主张上,出现了被后人所称之的重商主义者。
盛行于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的重商主义认为世界财富是一个常量,贸易是零和游戏,一国之财富必须以其他国家财富的损失为代价;他们强调如何使得本国统治者受益。[27]因此,在政策上,它主张限制进口、补贴出口、高税收等各种方式来增加统治者的利益。上文所介绍的科尔伯特就是重商主义的代表之一。他认为,为了确保对有限自然资源的最大获取,国家应该进行干预,比如法国应该向海外销售商品,但只在国内进行采购。在国家的支持、控制等措施下,具有垄断性的商人(比如,1599年由伊丽莎白一世同意成立的东印度公司)通过对外扩大贸易获得了暴利。
对外贸易所获得的巨大利益吸引了来自私人的资本投资。这不但进一步促进了商业发展,推动欧洲成为世界领导者,而且对后期的工业化推进起到促进作用。贸易中的交易方从最初的商人扩展到制造商与商人的结合体。资本成为生产要素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一个关键基石。
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英国、法国的部分思想家对传统权威提出质疑。席卷17到19世纪英、法和欧洲的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强调个人自由和科学方法,反对君主专制。 1661年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年-1691年)出版《怀疑派化学家》开创了近代化学。艾萨克·牛顿(Issac Newton,1643年-1727年)于1687年发表了《自然定律》描述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奠定了现代工程学基础。
在17-18世纪,法国经济结构仍以农业为主。鉴于当时国王路易十四、路易十五均轻农业而重手工业和贸易的重商主义政策,法国农业发展陷入困境,人民苦不堪言。以布阿吉尔贝尔(Pierre Le Pesant, sieur de Boisguillebert,1646年 -1714年)为先驱的学者,包括后来的理查德·坎蒂隆 (Richard Cantillon,1680年-1734年),弗朗索瓦 · 魁奈 (Fransois Quesnay,1694年-1774年)等创建和发展了重农主义学派。重农主义提出国家财富的唯一来源是农业生产(即商业不创造价值);他们反对以统治者财富为重心,认为个人经济自由才是社会繁荣的基础;并强调自然界存在客观规律,政策、法令等人为设定的秩序应该适应自然秩序。重农主义认为,有限的土地资源下无法支撑持续的人口增长。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中,实业家不断增长,家庭作坊和个体工商者逐步消亡;同时,基于劳动分工的工厂不断发展,最终导致英国放弃了在重商主义下建立的保护主义政策,取而代之的是更低的关税和更少限制的贸易政策。基于对重农主义的批评和吸收,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观察到社会工人阶层的产生、农村人口的减少、经济增长等一系列现象后,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年-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年-1790年)、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1772年-1823年)等经济学家创立了,后来被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年-1883年)所称为的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为新兴资产阶级奠定了经济理论体系基础。1752年,休谟发表了《论贸易平衡》,提出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因此保护私人财产的重要性;他同时指出完全平等的财产分配的危害,且贸易不是零和游戏。
1776年是划时代的一年,两部历史重要文献先后发表 - 斯密的《国富论》和美国的《独立宣言》。古典经济学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反对垄断,提倡自由贸易,并认为社会经济活动是可以自我调节的系统,在生产和交换上受自然规律支配(即所谓的看不见的手);商品价格由生产成本决定,且价格是决定资源配置的最好方法,无需国家干预。
不过,在古典经济学围绕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也存在不同的思想。比如,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年-1834年)就认为快速增加的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资源意味着劳动力回报的递减,且市场经济倾向于减少无效率的支出,并将导致失业。马克思更是认为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资本主义市场机制使得剥削工人成为可能,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资本家会采用更多节省人力的机器,从而产生更多的失业者。虽然古典经济学重视个人利益,但主要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研究生产总量,以及支持增长国家财富的政策。
一直到19世纪末,经济学研究才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采用数量方法来关注个人利益最大化问题。1890年,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之父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年-1924年)发表了《经济学原理》,系统地阐述了供给与需求,生产成本等理论。新古典经济学中一个重要假设是个人最大化效用,企业最大化利润。马歇尔的学生阿瑟·赛斯尔·庇古 (Arthur Cecil Pigou, 1877年 –1959年)在 1920年发表了《福利经济学》。他提出当生产和服务价格不能够反映其对社会的真正成本时(即生产和服务存在外部性。比如,因生产而引起的碳排放就具有负面外部性),市场就不是有效的,此时,政府必须介入。
1919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年-1946年)发表《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在书中,他预测如果胜利者迫使战败的轴心国支付战争赔款,那么将会导致二次战争。凯恩斯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认为自由经济会倾向消费和支出不足,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应积极通过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干预。这随后成为西方主要国家所采纳的经济主张。
总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学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尽管人类动机、决策行为具有复杂性,不同的假设导致各异的流派和不同的资源配置结论,但它们为人类经济发展在各个阶段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一些理论为20世纪60年代后兴起的可持续生态经济学也带来了萌芽。
2.3.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似乎是一个无解的人类社会难题。13世纪,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增加的市民阶层对宗教的严格控制开始反抗。14世纪从意大利发展起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迂腐的经院主义提出挑战。人文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身体、心灵和灵魂,人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有等级的。
在15世纪左右,得益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在重商主义影响下,欧洲对海外开始大规模探索。1419年,葡萄牙发现了大西洋马德拉群岛,1434年发现了非洲。1492年意大利探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年-1506年) 从西班牙出发,发现了美洲大陆。殖民主义政策开始兴起。殖民者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对殖民地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进行了压制。
不但如此,对殖民地的控制也带去了疾病、虫害。仅根据有记录数据,在16到17世纪间,因输入性流行疾病就导致5600万美洲原著民的死亡。[28] 到1914年,欧洲各国已经控制了全球84%的土地。[29] 为了开拓新大陆,16世纪开始,欧洲从非洲将超过上亿的奴隶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园、矿场、工厂等。殖民政策最终引发了一系列独立运动,包括1765-1783的美国革命,1791–1804的海地革命,等。
由于社会的不平等,即便经济在发展,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同等获利。以第一次工业化革命为例。1812年,英格兰东北部的Yorkshire有5000名剪羊毛工人;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到1817年,仅仅剩763名工人。而到了1830年,当地的手工羊毛工艺已经完全被机器替代,原来的手艺工人全部失去了工作。在同一期,英格兰贫困人口占比高达30%,工作机会已经从家庭或小作坊转移到工厂。
对社会经济的观察和思考,也促进了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起步于17世纪末的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瑞士哲学家尚雅克·卢梭 (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的一系列文章对后续可持续性运动影响深刻。
1755年,卢梭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他认为人类之间的不平等是社会的产物,是由于人对自然资源的不平等的拥有权和使用权的结果;对自然资源的控制能力是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的真正起源,而生产和技术的前进并没有使得人类更平等。1765年,他在应邀规划科西嘉岛的宪法中,提出了可持续形式的林业思想。卢梭对工业化的批评态度,至今仍被一些可持续性的运动人士所持有。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年 – 1895年)于1845年发表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其中描述了工业制度对工人以及自然环境的掠夺,提出城市化的不可持续性。马克思与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认为社会主义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不公平、污染、贫民等现象的方式。
由对黑人奴隶制度的争执而引发的1861年到1865年间的美国内战虽然最后以400万黑人奴隶得到解放而结束,但对黑人的暴力行为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这包括1866年孟菲斯屠杀,新奥尔良屠杀,以及白人至上主义者三K党的兴起等。19世纪末,数百万劳动力从世界各国涌向美国,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美国历史上所称为的镀金时代(Gilded Age)。1890年左右,美国人均GDP超过英国[30](并在1916年GDP总量超过整个英国及其殖民地总和[31])。但是镀金时代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包括社会不公正、政府的腐败等在日益走向大众的杂志媒体宣传下,吸引了民众,特别是中产阶级的关注,并引发一系列宪法改革,包括妇女的投票权、征收收入税、参议员选举规则等。
3.当代可持续性的进程[32]与未来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生态环境所引发的问题越来越频繁。包括令人恐怖的1961年爱达荷州核反应堆事故,1962年导致750人死亡的伦敦雾霾,等。随着对污染的科学研究深入,民众对可持续性的担忧日益加剧,波涛汹涌的环境保护运动开始兴起。
以美国为例,1959年,加州比弗利山庄(Beverly Hills)的一群母亲为了保护孩子免受恶劣的空气环境,成立了清除雾霾(SOS)非政府组织。通过与一系列组织的联合推动,它直接促进了加州在1960年通过了《机动车控制法》,成为美国第一个州立空气污染法案。[33] 同年,生态组织海龟保护成立;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非洲野生生物基金会成立。
1962年,海洋生物学家,美国总统自由奖章获得者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1907年-1964年)出版畅销书《沉寂的春天》[34],描述了因滥用杀虫剂而导致的环境问题。该书不但强化了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关注,而且成为生态运动历史上重要推动力。1963年美国通过《清洁空气法》;1964年,美国国会设立国家原生环境保护体系,通过《原生环境法》; 1965年美国政府设立国家人道主义捐赠局;[35]1965年设立了汽车排放国家标准,同年国会通过《水质量法》、《噪声控制法》、《固态废物弃置法》、《土地与水保护基金法》,等;1966年通过《濒临灭绝物种保护法》;1967年通过《空气质量法》;1968年《野生风景河流法》和《国家野径系统法》;1969年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并明确提出“创造和维持条件使人类和自然能够在生产中和谐共处,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了弥补大众对政府机构的不信任,该法还对所有政府项目设立了流程要求;1970年,尼克松政府设立了环境保护署(EPA);1972年美国禁止在农业方面使用DDT。到上世纪70年代末,可持续性已经成为一个明确的关乎社会发展的专业术语,超越了林业管理范围,涵盖了整个生态系统(如物种灭绝、臭氧层损耗、环境公平),并突破经济发展问题(如人口增长、能源供应),开始关注社会可持续性(如转基因、公平贸易、人道主义救援)。
[36]美国从1776年诞生直到1963年,仅通过了五部环境保护法;但在此后的40年里, 却颁布了27项环境法律;可持续性意识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
在全球,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主持召开了由113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国际环境问题大会。[37] 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环境保护口号,并设立联合国环境计划(UNEP)。同年的第27届联合国大会规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非政府组织罗马俱乐部在1972年发表了《增长的限制》显示了经济增长无以为继。该书成为历史上最为畅销的生态保护著作。[38]与此同时,全球科学家们也对人类提出警告。1992年,1700名科学家联名发表公告,提出更好地利用资源、消除贫困;2017年,15364名科学家们再次发表公告,对人类当前行为提出警告;2019年11月,来自150多个国家的11000名科学家指出人类可持续性因环境变化而面临极大风险。
在环境保护运动发展的同时,经济学中一个分支,生态经济学,在缓慢发展。生态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深层的问题,对增长的无穷无尽追求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经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恶化应该以何种方式体现在资源配置中?
生态经济学家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中关注的是人的偏好而对生态成本并没有任何考虑,其所认为的资源无限性假设也是错误的。同时,生态经济学家对侧重经济活动的GDP应用提出批评。他们指出,关注GDP使得环境灾难并没有被合理的评估。例如,1989年在美国阿拉斯加海岸的埃克森油轮泄漏事件因为后续清理投入为地区带来了20亿美元的GDP增长,而该事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却并没有被考量。换一句话来说,通过不顾生态环境,在制造中使用低质燃料、伐林而盖楼、浪费而消费,这样的经济发展可以持续吗?日益激烈的人类军备竞赛对可持续性的意义又是什么?
然而,在另一方面,生态经济学仍然是小众学派,如何量化在经济发展中所引起的社会冲突、环境灾难、健康问题也尚未有清晰的解决方案。
除了经济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所引发的社会不公问题又该如何应对?如果说发生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运动,如女权主义、黑人行动主义、原住民土地所有权、同性恋权利还是围绕人类权利的不平等,那么2008金融危机后发生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所提出的口号“我们是99%”则反映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实际上,此后席卷中东的阿拉伯之春运动、2014年的香港占中运动等其产生原因都是围绕社会公平问题。这些运动在推动社会的关注同时,对经济发展又带来了巨大影响。根据联合国报告,仅阿拉伯之春运动就为该地区带来高达60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39]
近年来,可持续性概念的推广所带来的另一个巨大变化是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对可持续性的关注度。这在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消费者(至少是部分消费者)、股东、政府的要求,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企业在利润和风险问题上更长远的布局。在与部分国内企业交流中,我们明显发现两类企业对可持续性有更清晰的视角。一类是对外出口企业,它们可能面临海外市场的要求;另一类是具有社会、环境责任意识企业。它们普遍在供应链管理上,将可持续性融入到生产过程中。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供应链中如何引入科技以加强可持续性并提升企业绩效必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比如,通过移动互联、5G在物流共享上的应用;区块链、大数据算法对产品回溯、物料库存、销售计划测算的应用,等。
人类发展史上有多个重大转折点,不管是用火技术的掌握、还是大规模农耕的开展、或者是工业化革命的应用,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环境起到重要影响。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无法知道未来的人类是怎样的;但面对21世纪以来,日益增多的自然灾难和困境,对可持续性的推动是否会成为人类漫长发展过程中另一个转折点呢?
[1] 我们所说的“文明”一词也来自于拉丁语中的civitas( “城市”)。这就是为什么说建立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古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埃及和印度河流域出现了第一批真正的城市定居点。
[2]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1402391003603581
[3] https://www.iucn.org/content/extinction-crisis-continues-apace
[4] 郭杰群,美国应急供应链管理机制的设置及对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启示,供应链管理,2020(2)。
[5] Yossi Sheffi, Balancing Green, the MIT Press, 2018.
[6] Jared Diamond, Collapse: How Complex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rvive. New York: Penguin, 2005.
[7] 比如,在非种植季节期间,种植覆盖植物以防止土壤侵蚀、杂草蔓延;减少翻耕所带来的土壤流失;通过轮作、间作以及多样性作物种植以改善土壤;采用机械和生物控制手段以治理害虫;综合而不是孤立牲畜、林业、农作物的生产,等。
[8]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 (so-called Brundtland Repo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9] http://www.indigenouspeople.net/iroqcon.htm
[10] Francesco Berna, P. Goldberg, L.K. Horwitz, J. Brink, S. Holt, M. Bamford, M. Chazan, Microstratigraphic Evidence of in Situ Fire in the Acheulean Strata of Wonderwerk Cave, Northern Cape province, South Afric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pril 2, 2012.
[11] https://romanlegaltradition.org/contents/2002/RLT-WACKE1.PDF
[12] John Dodson, X. Li, N. Sun, P. Atahan, X. Zhou, H. Liu, K. Zhao, S. Hu, Z. Yang, Use of Coal in the Bronze Age in China, The Holocene, March 3, 2014.
[13] https://bibliothek.wzb.eu/pdf/2007/p07-002.pdf
[1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Carl_von_Carlowitz
[15] 煤因质量不同含有不等的硫磺和氮,在焚烧时,会被排放到大气中,并且在空中遇水汽时形成酸雨。煤形成于碳,燃烧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重要一员。此外,煤中不能燃烧的其他物质还在燃烧中被排放并积聚,成为雾霾的一个成因。
[16] T. C. Barker, R. Dickinson and D. W. F. Hardie, The Origins of the Synthetic Alkali Industry in Britain,Economica,1956, Vol.23(90).
[17] Nogan Morag-Levine, Is Precautionary Regulation a Civil Law Instrument? Lessons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Alkali Ac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January 2011.
[18] 1868年获得该法案的无限期实施,并拓展到其他化学制品。此后,又在1881年,1892年,1906年被数次扩展。
[19] Greg Barton, Empire Forestry and the Origins of Environmental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0] 在轮耕中,一块土地的植被被伐,焚烧,为土地增加相应的肥料,并种植农作物,等土地肥力不足时,再另寻土地重复此过程。也有人争议玛雅文化的消失就与轮耕所带来的环境恶化有关。
[21] https://www.foreffectivegov.org/blog/breathing-easier-because-clean-air-act
[22] https://bibliothek.wzb.eu/pdf/2007/p07-002.pdf
[23] https://timeline.com/la-smog-pollution-4ca4bc0cc95d
[24] https://mises.org/library/economic-thought-ancient-greece
[25] 两个事例:1. 马可·波罗,其父亲和叔叔就是在13世纪到中国经商的意大利威尼斯商人。1271年,马可·波罗通过海航和陆路来到中国。2.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在1338年时,就有80个银行,是当时欧洲的银行中心。
[26] 在当时,复式记账法已经较为成熟,为贸易进、出计算带来了方便。
[27] 比如,1651年,英国通过贸易与航海法案对其他国家参与其殖民地贸易进行了限制。一直到1849年,当英国开始鼓励自由贸易时,该法案才被取消。
[28] Koch, Alexander, et al., Earth System Impacts of the European Arrival and Great Dying in the Americas after 1492,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Jan. 2019, Science Direct,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7379118307261.
[29] Philip T. Hoffman, Why Did Europe Conquer the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5.
[30] http://news.bbc.co.uk/2/hi/uk_news/7174996.stm
[31] https://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14/12/the-real-story-of-how-america-became-an-economic-superpower/384034/
[32] 在历史研究中,古代、现代、当代等时期的起始与终止节点并没有统一定义。常常,导致变化的事件或行为被作为切分时代的标志。因此,依据所研究的对象不同,时代划分点也可能不同。比如在我国,1919、1949分别被设为近代与现代、现代与当代的切分时点。在西方国家,二战结束时的1945年一般被认为是当代的起点。在本文中,我们将当代描述为1960年之后的环境变化。
[33] https://calmatters.org/commentary/california-emissions-law/
[34] 2006年,《寂静的春天》被探索杂志命名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25本科学书籍之一。该书引领了美国环境保护运动,引发了美国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虽面临化工企业的激励反对,仍成功导致1972年DDT被禁用,同时也是1970年的美国环境保护署设立的原因之一。
[35] 从1965年以来的50多年来,该局共从联邦政府获得拨款57亿美元。2020年,特朗普政府仅向该局拨款3340万美元,并要求有序关闭该局。参见:https://www.neh.gov/news/neh-statement-proposed-fy-2021-budget
[36] Jeremy L. Caradonna, Sustainability: A History, 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37] https://documents-dds-ny.un.org/doc/UNDOC/GEN/NL7/300/05/IMG/NL730005.pdf?OpenElement
[38] 该书销售高达3000万册。不过该书也引起了很多批评。如诺贝尔经济学得主Robert Solow就认为该书是荒谬的。
[39]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2016/11/161111_arab_spring_loss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