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跟踪过笔者文章的朋友知道,笔者一直认为发展债券市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是重要的(可见运用债券市场解决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资产抵押债券?)。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先生在8日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推进债券市场改革。笔者当然是支持。郭先生指出要努力推动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显著提高公司类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比重。但是,我对推出市政债券持谨慎看法。

 

笔者认为,发展市政债券是重要的和必需的,但目前国内情况还不成熟,政策、法规、和制度必须配合。市政债券的推广要循序渐进。

 

1。市政债券与地方债券

 

市政债券是由地方政府(包括省、市、县)为地方公共设施项目,如交通、学校、污水处理系统等的建设而发行的债券。它是地方政府筹措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纳入地方政府预算,以当地政府的税收或项目收入为担保。

 

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在第四章,第28条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然而国家审计署2011年第35号公告(http://www.audit.gov.cn/n1992130/n1992150/n1992500/2752208.html)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达107174.91亿元”。一些做空中国的言论也来于中国巨大的地方债。

 

既然中国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那何来地方债券?国家审计署公告显示“大多数地方政府是通过融资平台公司等变相举债的,一些是由政府机构违规提供担保来获得债务资金的,有的政府部门和单位甚至直接举借债务”。谜团由此解开。市政债券与地方债券本为同义词,但在中国,地方债券成了绕道法律、政企不分的文字游戏。前一阵闹得沸沸扬扬的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违约事件就是一个例子。从表面看,这是个企业债,但它又于省政府有牵连。

 

国家审计署介入,地方债问题肯定不小。根据国家审计署数据,约有85%的地方债是由政府负有偿还责任或担保责任。

  

2。 中国地方债务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根据国家审计署,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自1997年以来一直高速增长(如图1),到2010年底,余额为10.7万亿元,约占2010年GDP的27%。不少专家认为比起其他发达国家债务问题,这个比重太小了,不足以担心。但笔者不认为这样。要知道美国次贷债占美国GDP的比重不足7%,也没有中国的地方债规模大,但仍引起全球持续的经济衰退。债务的大小对经济的冲击有时并没有关系,关键的是其在资本市场的关联性与渗透力。

 
 

地方债务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上述云投事件对二级债券市场造成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而且,10.7万亿的地方债中,79%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一旦地方债发生问题,地方政府或者是拆东墙补西墙,或者是让银行背包袱,其影响和对中国经济的制约不可谓不大。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也不得不因为巨大的地方债务问题而投鼠忌器,最终受伤的是市场、政府、和投资者。当然,中国政府财政状况良好,有能力救市。但即便最后中央政府为稳定市场出手、注资、背起包袱,这已经不是培养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所希望的了。而中央的介入只能更加扭曲市场对政府的依赖,不利于资本市场得长期发展。

 

3。中国发行市政债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要发展债券市场,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二级市场。而二级市场的发展依赖于市场信用和发债者信用。

 

中国市政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对市政债的监管。市政债所融资本来自何渠道?是否通过市场?投标程序如何?市政所融资本所用之处是否公开?市政债用什么来偿还?如果不是国家审计署的调查,这些问题可能还不清楚,违规违法融资的状况还将存在。市政债主体与企业债不同。企业可以破产,但在中国,市政可以破产吗?因此,建立一个规范的监管机制及时跟踪市政债的运行非常重要。

 

第二,在监管基础上,还要发展市场对市政债的信用等级、价格评估。以云投为例,7月25日,云投集团资产重组的公告曝光;3日后,才有一家信用评级公司将云投债列入观察级名单。显然,这种滞后反应失去了评级公司存在的意义,对发展二级债券市场是不够的。

 

第三,目前中国债券市场主要是在银行间市场交易,主要债券持有者为机构投资者。加快市政债券在交易所的交易,扩大个人投资者的介入对市政债市场的流通性、市政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者的投资选择都有益处。如果能在印花税上有一些折扣,这对扩大个人投资者的介入是一个促进。

话题:



0

推荐

郭杰群

郭杰群

11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院长,博导。兼任麻省理工学院运输与物流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中心研究员,上海市金融青联常委,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理事,北师大谢宇教育基金会理事,等职务。 此前工作于美国对冲基金Zais任全球投资委员会委员、亚太区总经理,IDC集团,瑞信投行,房利美。印第安纳大学经济学博士。发表学术、行业论文500多篇,著译作6部。 财新专栏:http://opinion.caixin.com/guojiequn_mjxx/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