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看到一则消息,彭博在对1097名投资者进行的调查中发现,61%的受访者认为,到2016年底,中国金融业会发生崩溃。只有10%的受访者相信中国的银行会逃脱困境。无论这些受访者是否正确,但数据反映了投资者对中国的银行业的担心。笔者认为,中国的银行业是有了很大发展,但大部分赢利还是靠天吃饭,靠享受垄断地位。笔者以前在新浪写过一篇博文,今天再拿出来晾晾,探讨一下

 

 

 中国银行业在过去的20年中有了很大发展,包括私有银行的建立,国外银行的准入,股份制,等。但仍有很多要做。让银行在中国金融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银行必须深化改革。这也许成为共识。但如何改革,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很多提法过于具体。笔者认为,应从大的方向,根本问题入手。让银行减小行政干预,接近市场是关键。具体来说的第一步是,银行的储蓄利率权应由市场决定。

 

长期以来,银行的储蓄利率与市场缺乏联系。储蓄利率由央行政府决定,储蓄利率比通货膨胀率还低是司空见惯。可这见怪不怪的现象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1。储户的个人利益被剥夺,财富由个人向银行不公平转移。特别是当银行拥有大量坏帐时,储户更成了弥补坏帐的首选。这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尤为严重。在设立正确经济指标,谨防经济变相大跃进一文中,我们对此有具体的分析。对这个不合理的现象,储户面临两条路: 没有选择,继续接受盘剥;投向股市、房市、或高利贷等。当国内投资机会缺乏时,资金又会向海外流动。而这又会造成不理性投资问题,对社会资源是极大的浪费。  

2。由于储户个人利益的牺牲和转嫁,银行因此能够用来弥补其发放的坏帐。这不利于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银行对资金的有效利用。当银行需要资金时,它们也不能有效地利用利率变化来改善资金配置。结果,大家会看到一些银行推出的莫名其妙的理财产品,有的定期仅为一天、五天。  

3。银行的绝大部分贷款流向国有大型企业和国家建设项目,而对私营企业、中小企业没有足够重视。来得容易的资金降低了享有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精神。我们可能已经听到太多的事例。而一些有前途的中小企业却因资金的困境而不能得到发展。  

4。银行因其垄断地位,在获取高利润时,并没有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根据<<银行家>>的报导,2010年中国银行利润占世界银行体系总利润的21%。当然,这与西方国家的经济萎靡也有关系,但并不完全。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Loechel教授通过对1000个国内外银行的研究,发现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利差(简单的说,也就是银行贷款利率与储蓄利率之差)。在除去高利差和人力成本之后,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仅为0.34%,比国际平均水准低17%。

5。由于银行的储蓄利率权不是由市场决定,这也减小了央行通过调整储蓄利率而影响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效果.换句话说,调整储蓄利率不再是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如,今年5月份,市场货币供应增量环比急剧下降,本来,央行可以通过下调利率增加市场货币供应,但是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银行间短期拆借利率也增加很多,造成短期收益率超过长期收益率(也就是说,收益率曲线倒挂)。一般来说,在自由经济体系下,收益率曲线倒挂意味着经济萧条的到来。央行没有办法,只能上调一年期利率25个基点以改正收益率曲线。

中国要想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起到更大的作用,银行业改革是必需的。储蓄利率市场化看似一小步,实为一个大台阶。

话题:



0

推荐

郭杰群

郭杰群

116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院长,博导。兼任麻省理工学院运输与物流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中心研究员,上海市金融青联常委,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理事,北师大谢宇教育基金会理事,等职务。 此前工作于美国对冲基金Zais任全球投资委员会委员、亚太区总经理,IDC集团,瑞信投行,房利美。印第安纳大学经济学博士。发表学术、行业论文500多篇,著译作6部。 财新专栏:http://opinion.caixin.com/guojiequn_mjxx/

文章